博客年龄:17年11个月
访问:?
文章:57篇

个人描述

姓名:
职业:
年龄:39
位置:
个性介绍:

痴女误拂弦——无言语传播现象中人际传播与小众传播类型的双重构架

分类:论说 | 标签: 传播   女子   唐朝   李端   知音  
2007-08-27 09:30 阅读(?)评论(0)
 

痴女误拂弦

——无言语传播现象中人际传播与小众传播类型的双重构架

刘建华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鸣筝》(唐)李端

这是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李端的传世佳作。诗的大意是:她纤细的双手,拨弄着筝的琴弦。为得到知音的顾盼,她时时故意错弹音弦。按照一般理解,此诗写的是一位女子邀宠取怜的曲折心事。之所以说是曲折心事,是因为唐朝时期的大家闺秀一般很少外出,她们不能接触更多的男子以便从中挑选一个如意郎君,其结果往往是由父母包办婚姻而得不到自已的幸福。当然,也有一些女子通过各种方法力争摆脱闺房的束缚以寻求理想的人生伴侣,比较常用的方法是用书信、小物件以及身边的侍女传情达意,以选择如意佳郎。

而这首诗里的女子却是通过琴声来吸引知音以求寻找佳郎的。但她又不是以一般的优美乐音来吸引知音,而是故意弹错曲子,意图寻找一个像三国时周瑜那样俊美而又熟谙音律的男子。此女子的心思十分缜密,她不是以大从化的乐音来打动听众,而是把自已的目标对象大大缩小,以寻求一个最佳郎君。

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女子故意弹错琴来吸引知音男子的注意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传播过程。该传播现象不仅具备完整的传播五要素,而且更具特殊性,从其受众的层次大小来分析,它兼具人际传播和小众传播的规律,是一种具有二重构架的特殊传播类型。

我们试着从传播五要素来加以分析该传播现象。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传者就是该女子,媒介是古筝以及其奏出的声音,讯息就是弹错的曲子。这些要素都符合正常规律,但特殊的是受众不固定,并具有即时转换性。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我们暂且不管来往行人是否精通音律,即不论受众是觉得这曲子弹得优美也好还是听出了其中的错误也罢,总之受众绝不止是一个人,那就说明这至少是小众传播,甚至是公众传播。如果我们界定这是一种小众传播的话,则该过程的反馈要素也具备了──或者是啧啧称赞,或者是眉头紧皱。如果是前者,则说明传者的信息并没有被受众理解,其反馈是一个错误意义上的传递过程。但这个反馈对传者来讲依然是有价值的,即说明受众不是传者所要寻求的佳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传者所采取的传播方式被证明是正确的。从错误反馈的受众来看,传者的对象应当不止一人,只是其目标对象没有而已,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可以界定这个传播类型至少是一个小众传播。

但是,如果受从有人精通音律并作出反馈的话,这就可以说明其中至少有人际传播类型存在。这也要从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一是有一个以上的受众听出了错误,他们虽有不悦的反馈,但是没有人直言指出,这也只能算是小众传播;相反,如果有人立即指出错误,这就转瞬变成了人际传播。原因是女子弹琴本身是一种无言语传播方式,传者是一个期待者,她就象是一个兴奋灶一样,如若无人指出其错误,则依然是一个毫无声息的兴奋灶,最多只能说是通过琴声来实现小众传播。如果一旦有人指出其错误,则即时点燃了其兴奋灶,正合了传者的期望,因此就转变成了二人之间的人际传播。

从以上分析来看,女子借错误的琴声来寻求目标受众是有其特殊之处的,一是其属于无言语传播,二是其意图是通过证伪方式来达到的。因此就形成了一种人际传播和小众传播即时转换的双重结构传播类型。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